白起,这位战国时期秦国的传奇名将,历史上以“杀神”之名流传百世。诗圣杜甫在《入衡州》一诗中曾写道:“门阑苏生在,勇锐白起强”,可见白起在古人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。那么,白起的一生究竟如何?他为何会被赋予如此可怕的称号?又为何他最终在晚年沦落为客死他乡的悲剧人物?
白起的故事要从秦昭襄王十二年说起。那时,经过商鞅变法的洗礼,秦国的国力已经强大,战争机器逐渐成型。秦昭襄王继位后,雄心勃勃,志在吞并六国、统一天下。然而,秦国虽然强大,但要支撑这种庞大的扩张力量,急需大量的军事人才来打破各国的防线。昭襄王深知此理,于是决定推行“军功爵制”,即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者,无论出身如何,都有机会获得高位。这一改革为秦国引入了一批出色的军事人才,其中最为耀眼的便是白起。
展开剩余72%借着这一政策,白起迅速脱颖而出。初时他并非出生在贵族家庭,但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,他在基层部队积累了无数的战功。第二年,他以左庶长的身份率军攻打韩国,成功击败韩国的抵抗,并迫使其请求魏国的援助。随后的伊阙之战,白起指挥秦军大破魏韩联军,消灭了24万敌兵,为秦国扫清了东进之路。这场战役彻底奠定了白起在秦国军中的地位,也让他开始被称为“杀神”,为后来的连场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然而,白起的战功并未止步于此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,楚国违背与秦的盟约,率军攻秦,秦国震怒,命白起两次伐楚。白起亲自深入楚国腹地,利用楚国城池防备松懈的机会,一举攻破其国都郢城,迫使楚国迁都,实力大减,最终无力与秦抗衡。由于此战的巨大成功,白起被封为“武安君”,名震天下。
随着时间推移,白起的战绩越来越辉煌。秦昭襄王三十四年,魏赵联军攻韩国,白起再次出征。经过巧妙的战术安排,他成功用长途奔袭出其不意地击败魏赵联军,损失15万敌兵,再次证明了自己的指挥才能。随之而来的是华阳之战,白起以“神挡杀神”的姿态,摧毁了魏赵两国的联合军队,使得“杀神”之名在六国之间愈发响亮。
然而,白起最辉煌的战役还是那场决定长平之战的胜利。秦昭襄王四十七年,秦国决定攻赵,起初由王龁率军进攻,赵国名将廉颇则坚守防线。然而,廉颇的防守战术在秦军的猛攻下逐渐失效。白起被任命为主帅,迅速投入战斗。在赵国因内部纷争而替换掉廉颇后,白起抓住了机会,诱敌深入,利用赵括的自大和鲁莽,设下了一个大规模的包围圈。最终,赵括被秦军重重包围,40万赵军几乎全军覆没。这场战役使得白起声名赫赫,“一代杀神”的称号愈加深入人心。
然而,白起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。秦昭襄王四十八年,由于宰相范雎的挑拨,白起与朝廷发生了矛盾,失去了秦王的信任。尽管白起屡次提出策略,想要趁赵国恢复势力之前,彻底灭掉赵国,但却被范雎的政治手腕所阻挠。最终,白起因病未能及时带兵出征,秦国错失了攻赵的最佳时机。愤怒的秦昭襄王在范雎的推波助澜下,决定对白起采取极端措施。当白起因病未能出征时,昭襄王赐剑于他,命他自尽。此时,白起的命运已经注定,他不得善终,含恨自刎而亡。令人唏嘘的是,这位名将一生中,刀下死去的无数敌人,竟也未能让他获得长久的荣光,反而让他结束了悲剧的结局。
白起一生所杀之人,直至今日,历史学者无法给出确切的数字,但有一种说法认为,白起刀下的亡魂,足足占据了战国时期战死人数的半壁江山。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:“白起为秦平赵,乃被昭王所杀…乃君之过也,非臣之罪焉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