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日,“行走人民城市 智学思创未来”2025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修身主题活动暨普陀区第21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在普陀区举行。活动旨在深入贯彻全国及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,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,推动市民终身学习方式多元化发展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叶霖霖、普陀区副区长王珏、上海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向彤等出席。
活动现场
艺韵融学润心田数字赋能启新程
活动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了终身学习与城市生活的深度交融。来自普陀、杨浦的师生代表带来了唯美舞蹈《教育之光》、独具韵味的沪语创演《跋涉思政征途 赓续民族精神》,以及温暖人心的共融演唱《你是我的眼》等节目。充满活力的说唱《全民学习向未来》、学习故事《学色年华 绽放最美银龄》展示普陀区各年龄段、不同职业人群全民学习的蓬勃朝气,描绘普陀区终身学习的美好画卷,生动诠释了终身学习在涵养城市文明、筑牢人文根基中的力量。
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积极整合多领域资源,推动学习与社区治理、志愿服务、助残公益等社会事业协同发展。活动现场,为人文行走“阳光助残”导学志愿者服务队举行了授旗仪式,为志愿者颁发证书,并赠送了特别设计的人文行走科普体验联名手账,彰显了社会关爱的力量。
顺应教育数字化浪潮,人文行走移动课堂研究专委会自2023年在虹口区社区学院成立后,已吸引七所社区学院共同探索。活动中,与会嘉宾跟随虹口师生的行走微课《朝花夕拾,行・寻・忆》,在移步换景间聆听城市故事,于行走实践中感悟学习的深层意义,展现了数字赋能学习的新路径。
节目展演
阳光照进行走路思政联建育新篇
活动共发布了18条全新人文行走线路。其中,6条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“阳光行走”线路(“与‘光’同行”“人民城市为人民”“行走人文新华 感受海派文化”“魅力滨江 文化乐途”“古风遗韵 魅力三林”“漫步滨江大道 走进城市驿站”),共覆盖20个学习点。这些线路特别设立了无障碍学习点,致力于让行动不便或有视听障碍的市民也能便利参与,共享人文行走的学习乐趣,体现了学习的普惠与温度。
同时,活动举行了第二批“大思政”联建单位联动仪式。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、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、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、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工作办公室等新成员加入。多方携手将构建更广阔的资源共享平台,进一步深化终身教育的育人格局,使人文行走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。
长三角共绘行走图品牌聚力谱华章
人文行走的区域协作持续深化。目前,长三角地区已有上海六个区及江苏、浙江、安徽六个市共同组建人文行走长三角区市联盟。本次活动全新推出的12条长三角主题学习线路,进一步织密了跨区域学习网络,让学习足迹在更广阔的空间延伸。普陀区也同步启动了人文行走学习联盟共建仪式,区教育局联合区文旅局、区科委、区总工会、区妇联等多部门共同打造区域性学习共同体,促进终身学习资源的协同共享与深度发展。
作为全国“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”,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已形成显著品牌效应。2024年,参与人文行走线上打卡的市民达50万人次,线下参加活动的市民达104万人次,全年举办各类精彩活动超过300场,彰显了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蓬勃活力。展望未来,人文行走将进一步深挖红色文化、非遗技艺等宝贵资源,开发更具教育性、互动性的行走线路及沉浸式学习工具。同时,项目将紧密对接城市更新、数字化转型、乡村振兴、社区治理等重点工作,积极探索“行走+产业”“行走+公益”等创新模式,着力构建全域覆盖、全时可用、全民参与的人文行走生态体系,持续扩大其辐射力与影响力。
近年来,普陀区始终致力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,通过完善“15分钟社区学习圈”让学习融入生活,紧扣“行走人民城市”内涵,在苏河岸线、工业遗存等特色场域设计了7条线路,让市民在行走中共建共享美好生活。会上同步启动普陀区第21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。普陀将聚焦“智学思创未来”,推动数字技术与终身教育深度融合,高度关注老年群体需求,确保数字时代“一个都不掉队”。
本次活动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会新闻中心(上海教育电视台),区教育工作党委、区教育局,石泉路街道党工委、办事处,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,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办公室、秘书处主办。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